編者按
  新型研發機構指的是以市場為導向,以創新為動力,以驅動經濟社會發展為目標,產學研結合,投入模式新、目標定位新、組織結構新、運行模式新、發展機制新,更貼近市場,更符合經濟和科技發展規律,獨立核算、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產出豐富、可持續發展的新型法人組織。
  早在9年前,面對國內城市競相建設大學城的熱潮,東莞沒有頭腦發熱,而是走上一條不一樣的道路:與國內一流大學“結盟”,搭建新型研發機構,實現產學研緊密結合的“東莞特色”的科技創新道路。
  28日,全省新型研發機構現場會將在東莞召開。會議將總結各地在建設新型研發機構方面的經驗,併進一步探索體制創新、機制創新的新途徑、新方法。
  資料顯示,東莞先後與多所高校院所、檢測技術機構共建了東莞華中科技大學製造工程研究院、東莞電子科技大學信息工程研究院、東莞中國科學院雲計算產業技術創新與育成中心等16個新型研發檢測機構。此外,16個新型研發機構開展研發創新,相繼攻剋了一批關鍵共性技術,形成了一大批科技創新成果,累計服務企業超過2萬家,提升了東莞乃至周邊城市傳統優勢產業的技術水平,推動發展了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在助推企業轉型升級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此外,一個個新型研發機構落戶東莞,進一步構建完善了東莞的區域創新體系,為東莞科技創新註入了生生不息的新鮮血液,成為支撐東莞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重要力量。
  新型研發機構已成為推動東莞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引領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
  ?為什麼建?
  要依靠科技創新
  實現轉型升級
  改革開放以來,東莞大力實施外向帶動戰略,立足地緣人緣優勢,利用國際分工調整、國際產業轉移,特別是港臺地區產業轉移的機遇,通過發展“三來一補”,借助於加工貿易的產業帶動和外溢效應,東莞在短短30多年間迅速發展成為世界聞名的製造業基地,實現了從一個傳統農業縣到新興工業城市的轉變。
  但是凡事有利有弊,建立在加工貿易基礎上的東莞經濟在發展的同時,也逐漸暴露出了技術水平不高、附加值偏低、位於國際產業鏈低端等問題。而且在經過多年的近20%的高速增長之後,東莞也逐漸面臨著土地資源、水資源、勞動力支撐和環境承載力下降等“難以為繼”的問題,東莞經濟轉型升級的任務十分迫切。
  在此形勢下,東莞主動對外向型經濟進行了戰略調整,開始採取包括科技創新在內的一攬子應對計劃,把科技創新作為應對金融危機、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核心環節,著力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從資源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加快推進產業轉型升級,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但是東莞卻面臨創新型人才匱乏、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科技服務體系不健全等“短板”,怎麼辦?
  東莞將目光瞄上了大學和科研院所,因為大學科研院所,向來被視為助推一個區域的經濟實現長足發展的智力源和人才庫。 但是由於本土高校數量不多等原因,正處於城市轉型升級的東莞亟需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學和科研院所作為科技引擎,加快產業轉型升級的步伐。東莞“被迫”走上一條不一樣的道路,借助全國的大學資源,著力打造一批公共創新平臺,以服務城市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孵化新興產業。
  時間倒回到2004年,在當年的全國“兩會”上,時任東莞市委書記佟星和中科院計算所所長李國傑被分在了同一個人大小組,兩人的一次交流,“不經意”地碰撞出了市校合作的“火花”。2005年11月22日,廣東電子工業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正式掛牌,這可以說是東莞在科技創新戰略上的一大創舉。
  由此,東莞在產學研合作的道路上越走越寬:
  2007年5月,東莞市政府與華中科技大學簽訂共建協議,東莞華中科技大學製造工程研究院開始籌建。
  7月,由東莞市政府與廣州中醫葯大學共同出資組建的東莞廣州中醫葯大學中醫葯數理工程研究院正式成立。
  8月,東莞市政府又與電子科技大學聯合簽訂了東莞電子科技大學電子信息工程研究院共建協議……
  ?怎麼建?
  政策扶持推動新型研發機構建設
  到目前為止,東莞和高校以及科研院所合作,共建立了16個新型研發機構。在建設新型研發機構的過程中,走出了一條有“東莞特色”的建設之路。
  政府主導,是促成與高校院所合作的重要動力。近年來,東莞加強政策扶持,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促進產學研合作。據統計,為完善東莞“市校合作”的制度和操作的模式。東莞陸續出台了《東莞市創新財政科技投入管理機制實施辦法》、《東莞市科技創新基礎條件平臺建設實施辦法》、《東莞市自主創新型企業資助試行辦法》和《東莞市建設科技投融資體系實施辦法》等10多項政策。就在今年9月10日,東莞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三次會議還審議並原則通過了《東莞市加快新型研發機構發展的扶持辦法》,旨在更好地解決校地研究院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進一步探索體制創新、機制創新,為校地研究院下一步發展提供政策支持和保障措施,協同建設全省科技與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區,實現打造創新型經濟強市的戰略目標。
  扶持政策的出台,有力地推動了新型研發平臺的建設,例如,2006年頒佈的《實施科技東莞工程,建設創新型城市的意見》及其系列配套政策,決定每年投入10億元,連續5年投入50億元用於發展科技事業;“十二五”期間實施“科技東莞”和“人才東莞”工程,專項資金每年增加到30億元,5年共150億元。而《東莞市科技創新平臺建設資助辦法》,為組建新型研發機構提供了有力的資金扶持。目前,東莞在新型研發機構建設的財政投入已超過20億元。此外,正在規劃建設的松山湖大學創新城預計投資28億元,占地面積397畝,可容納10-15個公共科技創新平臺。
  新型研發機構能否產生實際效益,取決於其功能定位是否與當地的發展需求相吻合。為此,在工作開展之初,東莞就明確了方向性原則,即建設的新型研發機構須滿足東莞產業結構調整的技術需求;合作高校院所的優勢科研資源須與東莞產業結構相符,並與東莞產業具有一定的合作基礎。
  以東莞華中科技大學製造工程研究院為例,該院的成立,主要是針對東莞製造業目前規模大、創新水平不高的問題,該院成立後,將利用該校在先進製造業方面具有的科研優勢,解決製造行業的共性關鍵技術難題,提升東莞製造業創新能力和產業競爭力。
  此外,在建設和運營模式上,東莞採用多種模式共建科研機構。首先,新型研發機構實行“共同投入”的建設模式,即市政府以資金形式,高校院所以科技成果、人才團隊、品牌、儀器設備等形式共同投入,做到共同投入,優勢互補。其次,實行“事業單位、企業化運作”的機制,大部分新型研發機構註冊為不定級、不定編的事業法人單位,籌建期由市政府給予運營經費支持,此後實行自主經營、自負盈虧,促進平臺通過為產業提供技術開發、檢測、咨詢、成果轉讓等服務和孵化產業等方式創收,實現自我造血功能。
  新型研發機構的管理架構包括理事會、院務委員會、專家咨詢委員會、企業顧問委員會等。重大發展決策由理事會研究決定,具體行政管理事務由院務委員會執行,東莞市政府和高校院所主要承擔對平臺的監督、服務和績效考核等職能,不參與具體管理,為平臺提供寬鬆的制度環境和發展空間,使平臺的管理機制具有靈活性。
  ?成效如何?
  聚集優質資源 區域創新體系見雛形
  經過多年的努力,各研發機構依托高校院所的優勢科研力量,圍繞東莞支柱產業和特色產業轉型升級的創新需求,建立了一批高技術研發基地和成果轉化基地,聚集了一批高端科研團隊和先進的科研成果。
  數據顯示,通過組建新型研發機構,東莞引進的國家級重點實驗室組建分支機構已經達到19個、省級檢驗站11個,還參與組建了2個省級重點實驗室和工程中心、17個市級重點實驗室和工程中心以及7個行業創新平臺、11個行業技術聯盟和9個專業鎮創新平臺,此外,16家新型研發機構還引進各類人才2160多人,其中技術研發人員1600多人,占75%,博士生、研究員等高學歷、高職稱人員620多名,接近30%,特別是還吸引了一批兩院院士、中組部“千人計劃”人才和海內外專家等高層次人才集聚東莞。新型研發機構已經成為東莞引進各類人才和高端科研團體的重要載體。
  而在東莞近年來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過程中,新型研發機構也發揮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據統計,東莞各研發機構迄今已累計為該市傢具、毛織、食品、服裝、造紙、鞋業等傳統產業的20000多家企業提供了產品研發、設計、檢測等服務。
  如東莞華中科技大學製造工程研究院與大朗鎮合作推進用數控電腦毛織裝備代替手搖織機,每台數控電腦毛織設備效率相當於8台手搖織機,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為大朗鎮毛織產業的轉型升級提供技術支撐。東莞電子科技大學電子信息工程研究院大力實施“換芯換線”工程,與相關企業合作,研製出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控制芯片及核心部件,推動了康舒電子、正業科技、恆順康、勤上光電等企業相關芯片的國產化進程。
  此外,東莞在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中,新型研發機構發揮了積極的引領作用。研發機構充分利用自身科研優勢,積極推動LED、電動汽車、物聯網、新能源、雲計算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通過整合東莞優勢產業上下游資源,在數字裝備、RFID、衛星導航、LED、雲計算、智能玩具等領域牽頭組建了10個省部產學研創新聯盟,並依托創新聯盟聯合突破行業發展的核心技術、關鍵技術。
  除了幫助推動東莞經濟發展外,這16個新型研發機構自身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目前各創新平臺引進和孵化出國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華雲科技有限公司、光谷華科激光技術有限公司、泰斗微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國方醫葯科技有限公司等140多家科技企業,並建立了松湖華科產業孵化園、廣東松山湖中醫葯健康科技園、“華溪城”創新產業園等產業孵化園。
  在成果轉化方面,研發機構致力於把實驗室的成果轉變成市場上的產品,並以此推動整個產業鏈技術水平的提升。如東莞華中科技大學製造工程研究院引進學校承擔的國家863重大專項“RFID全自動封裝生產線”的樣機,結合東莞企業生產的實際需求,開發出面向不同需求的3 個系列RFID自動化封裝生產線,併在企業投入使用,同時自主開發了電子標簽、超高頻讀寫器等物聯網核心產品,搭建了物聯網集成應用平臺,形成了全方位的研發和產業化體系。
  樣本
  東莞工研院的“蘋果理論”:
  從“青蘋果”到“蘋果林”
  華中科技大學副校長邵新宇談起東莞華中科技大學製造工程研究院(下稱“東莞工研院”)的作用時說,高校一般比較重視基礎研究和學術水平,因此其科研成果往往停留在單元技術或者原型樣機層面,稱之為“青蘋果”,好看不好吃。對企業來講,技術成果不僅要求具有高性能,還需要有高可靠性、高性價比,需要在青蘋果基礎上進一步成長為好看又好吃的“紅蘋果”。同時,還需要發展系列化的產品、多元化的產品,形成“蘋果樹”,一系列的科研成果不斷得到轉化,就逐步形成一片的“蘋果林”。東莞工研院在科技成果轉化時,踐行的就是“蘋果理論”。
  東莞工研院常務副院長張國軍告訴記者,東莞工研院把華中科技大學實驗室里的“青蘋果”變成了“紅蘋果”,併進一步發展為“蘋果樹”、孵化形成“蘋果林”,就是推動科研成果從“樣品”到“產品”、從“產品”到“產業”的過程。
  以RFID全自動封裝生產線為例,華中科技大學研製出RFID全自動封裝生產線的樣機就像是“青蘋果”,技術含量高但距離市場應用還有一段距離,工研院利用華中科技大學的這個科研成果,結合企業生產的實際需求,開發出面向不同需求的3個系列RFID自動化封裝生產線,併在珠三角的企業投入使用,使學校的實驗室成果產品化,變成既好吃又好看的“紅蘋果”;在這個基礎上,工研院還結合廣東省發展物聯網戰略新興產業的實際需求,自主開發了電子標簽、超高頻讀寫器等物聯網核心產品,搭建了物聯網集成應用平臺,形成了全方位研發和產業化體系,從而促進單個產品的“紅蘋果”轉變為物聯網產業的“蘋果樹”規模效應。
  在廣交會上廣受青睞的高科技智能機器人產品易步車,是華中科技大學學生的一項科研成果,工研院為這個項目組織了一個20多人的科研團隊,2010年,經過近兩年的反覆攻關,“青蘋果”終於成熟了,一位希望從傳統模具行業轉型的東莞老闆,看中了這個“紅蘋果”,出資500萬元和東莞工研院一起成立了易步機器人公司,易步車2011年開始量產,至今已形成3億元以上產值,產品已在全球80多個國家發售,並被國際政要、全球知名藝人、頂級跑車廠商所使用。一個實驗室的小發明就這樣變成了實實在在的科技產品,讓大學里的“青蘋果”走下書架,走出實驗室,變成貨架上的“紅蘋果”,實現產業化。
  據統計,東莞工研院用不到5年的時間,已經把幾十個“青蘋果”培育成深受企業喜歡的“紅蘋果”,並孵化出10多家科技公司。從“青蘋果”到“紅蘋果”到“蘋果樹”、“蘋果林”的過程,正是科研成果轉化為實實在在生產力的過程。
  ●撰文:戴雙城 秦川 王祥明
  編輯統籌:李勁  (原標題:推動東莞經濟向創新驅動轉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y69ryqxb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